详情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0-12-22 00:01  浏览量:

打好课程思政建设组合拳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近年来,江苏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动高校有效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根本形成共识。今年8月,江苏召开全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主题就是“聚焦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要求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9月,举办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习研讨班,加快推进《讲义》的课程建设和教学队伍建设。

二、出台省级政策文件,落实落细实施要求。2019年4月,印发《关于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要求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做到“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相融合。今年7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指标体系。

三、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高度重视“金课”建设,从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到在线开放课,再到国家一流课程,产生了一批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创建了课程思政“空中课堂”,结合疫情防控和中医药学科专业特色,打造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高地。

四、积极组织交流培训,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立高校“金课”工作坊,围绕“金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大范围、多层次、互动式培训和研讨。近4年累计培训教师超过5000人次。今年,我们增加了两期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统一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计划予以经费支持。

五、构建校际联动机制,提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水平。今年8月,我们通过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成立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委员会,搭建了课程思政省域层面的研究、咨询和学术交流专门机构。组织河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共同开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重大专项研究,通过理论创新指导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把握关键环节 促进提质升级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 王平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抓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点,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上海课程思政升级版。

一、把握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强化课程思政统筹推进。一是从宏观层面,强化整体规划。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市所有高校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二是从中观层面,完善运行机制。推动各高校建立健全教务部门和教师工作部牵头负责,院(系)具体负责,人事处、宣传处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从微观层面,健全技术规范。推动高校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标准。

二、把握课程、教学、教师三大关键要素,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一是深化课程改革。牢牢抓住课程教学核心环节,启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在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将课程思政要求和价值引领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全链条之中。二是强化教学改革。在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中确立210项教改项目,在上海商飞等单位挂牌建立一批“家门口的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三是提升育人能力。构建市、校两级有机联动培训体系,实施课程思政“金课”名师打造计划。开展本科教学激励计划,2014年起每年投入近5亿元专项经费,激励全体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程。

三、把握特色、标准、评价三大突出要点,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实施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打造10所整体改革领航高校、25个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一批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和精品改革领航课程。鼓励学校培育品牌,涌现出了复旦大学的“五维育德体系”等系列特色品牌。二是强化建设标准。组织专家力量,统一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三是加强评价引导。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制定《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自查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要求。

着力构建高水平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 陈根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浙江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着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一、围绕“建什么”,精心谋划课程思政定位。我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开展高校初心使命大讨论,进一步明确“育人先育德”的理念,引导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责任。

二、围绕“怎么建”,不断充实课程思政资源。一方面,我们组织高校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动情点”“融合点”,努力通过专业教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浙江“三地一窗口”的政治资源和实践资源,帮助专业课程丰富“课件资源”,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思政教材。

三、围绕“谁来建”,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队伍。201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所有教师每学年40学时集中政治学习”,还将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工作职责,计算工作量、落实相关待遇。今年开始,组织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范畴。同时,积极用好两支“编外教师”队伍:一是领导干部。迄今省委、省政府领导已为高校师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达350余场。二是优秀模范。组织开展“浙江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劳动模范、优秀浙商、工匠名师等为学生开设“大思政”课堂。

四、围绕“为谁建”,着力提高课程思政实效。将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纳入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述职评议范围,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作为本科教学分类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等各类教学成果的评比表彰奖励中突出课程思政权重。探索完善“学评教”机制,把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根据2020年全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我省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3.8%。

写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龙江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国刚